记得,第一次来滇南,那是十几年前,那时激动之余,画了大量的速写,但未做深入的社会实践调查,回到北京后才发现自己收集的素材离那种艺术与生活间关系的符号形式的表现还有很长的距离。画面上虽然收集了许多植物的形态,但这些都是一般意义的眼中之物,而不是心中之物。随着年龄及阅历的增长,我开始注重探讨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探讨如何表现有个性情感的艺术创作,如何将生活与艺术的形式拉近。傣历1360年后,我数次在西双版纳展开教学及创作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有启示的新思考。为此,本文拟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悟。
一、现实生活与艺术规律的关系
生活积累不同于文化与思想的积累。生活积累看重于对物象的理、情、态的分析、认识与掌握。而文化与思想的积累则是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从客观规律入手、运用艺术法则,赋予视觉对象一种哲理性的综合思考。尤其中国画艺术更是具象与抽象的结合体。即从创作性花鸟画写生中体悟到寻求笔墨的法则,再上升为艺术创造。如何从“借物抒情”的单一境界中脱离出来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用固定的语言形式去套用不同体裁的内容表现,应明确艺术虽源于生活,更是一种虚拟的生活表现的道理。所以,中国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是寻求超越花鸟之外的精神,画画不是画“标本”,是画诗,其目的是表现出时代的一种风尚,是追求有别于今人与古人,并通过独自的思考与艺术手段,表现出独自的情感与艺术样式。这才是当今花鸟画创作的高层次要求。
二、从自然的体悟中培养自我的艺术能力
作为画家除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及理论基础与良好的心理状态外,还必须真正切入表现实际现实生活中绘画技能的实践与探索,在不断积累自然知识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现实生活变化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中国绘画的表现既主观又客观,但都离不开自然生活与艺术思维这两个极点。从自然的体悟中培养自我的艺术能力,才能从横向的比较中,了解时代特征,了解艺术表现中审美的个性与共性。才能在面对生活时而不致于无所体悟,绘画的创作目的在于用现代人的眼光、审美、情趣、知识去发现自然变化中的美,领悟自然结构的含义,并以此创造出艺术上的心态结构来考查自我是否具备表现的表现才能。
三、水墨写生的艺术法则
中国画艺术语言的样式是先有勾勒填彩法、没骨法、白描法,然后才有水墨写意法。它们的一切程式,都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可以说笔墨的表现在很多方面已十分成熟。而我们现在所言的创作性花鸟画写生,讲究的是用笔墨表现的方式,在深入观察物象形态的过程中,直接进行笔法、墨法、水法与形态的组合,通过已掌握的笔墨程式,结合现场对物象形态的瞬间感受,并围绕生态环境及人文传统折射下的画境升华而选材笔墨的艺术表现方式。这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固有的习惯,而另一部分是描绘过程中情感冲动所带来的偶然发挥。这种偶发性的笔墨语言形态是十分珍贵的,是一种潜能与“野性”的表现,应力口以重视与利用。它可能就是一种新的个性笔墨程式的开端。所以,展开创作性花鸟写生,除需要强化自身的各种艺术特点外,最主要的是要用其表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范,表现出特定文化特征下的时代风尚,否则进行创作性花鸟写生就会失去价值与意义。所以,在具体的描绘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方能使作品逐步得到完善。
①艺术形态的提炼是水墨写生的关键,由形态的变异而提取出与之相关的笔法、墨法特征,并形成一种个性的艺术语言符号,这是写生过程中的第一关。传统中所言的“悟对”或“默识”为写生中极重要的一环。
②中国画中写意的水墨写生,往往是取物象形态的瞬间感受,并由此上升到理性的归纳。视觉物象的物理、生理结构,只是笔墨艺术语言的假借物。目的不是追求笔墨中自然的真实,而是力求探索艺术上笔墨塑造的合理性。并达到笔法、墨法、水法在运用过程中的节奏美感。否则,笔墨传神就成一句空话。
③通幅作品的笔墨格局骨架安排是水墨写生中画境意趣表达的关键。要注意把握画面骨架与笔墨抒写的关系,注意画面上大的结构对比,注意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特定角度、空间与瞬间变化所带出的力量,力度。努力营造属于笔墨规律下的视觉形态真实。为此,现场水墨写生是花鸟画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形态变革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段。
④色墨写生是在纯水墨写生的基础上拓展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的关键在于用色。色墨写生应注意色与墨的调配中要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要善于色与色的调配、色与色的对比,强调主色调的运用以及与画境意趣的统一。用色表现物象形态的过程中,与笔、墨的结合上一样需要注重笔法节奏与方法的修炼,要讲力度、手势,讲韵味、情趣,否则色墨法的写生就很难有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出现,很难达到与笔墨一致的审美高度。
(2002年元月于西双版纳中科院科学家之家)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